欢迎访问江苏大学静湖书院网站!

学校主页 | 学工处

“她”力量
当前位置: 首页 >> “她”力量 >> 工作动态 >> 正文

她力量 | 周晓红:聚焦环境生态修复 邂逅蓝天绿水青山

编辑:李云媛 时间:2024-12-06 点击: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有这样一群璀璨的星辰,她们以非凡的智慧、坚韧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在学术殿堂里熠熠生辉。这些杰出的女性学者们,不仅是各自领域的先锋与领航者,更是性别平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深度。现在,让我们听听“她们”的故事。

人物简介

周晓红,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江苏省环境科学学会环境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佛罗里达大学Indian River Research and Education Center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水生植物根际及茎叶界面生态效应、河湖上覆水-沉积物物质循环、重污染水体生态修复技术及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中国博士后特别资助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水利科技项目、江苏省环境监测基金等7项。发表与退化生态系统修复等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获江苏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1项。获评2016年江苏大学优秀教师。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项,江苏大学校级教改项目2项。《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入选江苏大学“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以及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生态修复技术》入选江苏大学研究生在线课程以及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指导本科生完成省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4项;指导研究生获批江苏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篇。获第二届江苏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

立德树人,引导学生成长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周晓红老师始终牢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身教最为美,知行不可分”作为工作的准则,教学与科研过程中,将“认真、踏实、负责”的工作态度以及“严谨、务实、探索”的科研素养,通过自身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自工作以来,周晓红老师担任本科生学业导师,先后承担8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迄今为止累计指导15名硕士研究生,2名博士研究生。无论是本科生或研究生,周老师都公正、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给予学生同样的关心与指导、信赖与尊重以及鼓舞与期望。

作为专业负责人,周老师抓住本科新生入学教育、课堂教学以及选课指导等各个环节,与学生开展广泛的交流与沟通。面对新生进入大学后的各种困惑,结合自身学习工作经历,与学生共享“目标-计划-执行”在梦想实现中的作用,引导刚迈入大学校园的学生做好自我管理、开启自律人生;作为研究生导师,周老师注重学生的学术道德规范和品德培养,引导研究生始终保持严谨的科研态度,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并注重培养研究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未来的学术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恪尽职守,潜心专业建设

“山接青霄水浸空,山光滟滟水溶溶。风回一镜揉蓝浅,雨过千峰泼黛浓。”这是周晓红老师最喜欢的一句诗,也是她作为一个“环境人”,努力邂逅蓝天白云与绿水青山的梦想蓝图。

作为环保设备工程专业负责人,周晓红老师从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优化、课程改革与创新等多维度积极推进专业建设。2020-2022年,作为主要负责人完成了环保设备工程专业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申请、自评报告撰写、现场考查等工作。2021年环保设备工程专业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周老师积极进行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在课程教学中遵循“OBE”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建立了“课前社会实践+课堂理论教学+翻转课堂讨论+课后练习”一体化教学模式,让同学们“走出理论课堂”,实现“教学”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学们通过“亲身体会、眼见为实”了解身边的环境问题,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复杂环境类工程问题能力的同时,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作为“环境人”的责任和担当意识。2022年“以社会实践为抓手,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环境科学概论》的理论课堂”创新报告在第二届江苏大学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被评为特等奖。2023年“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思政教学的实践——以绪论章节为例”被评为校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结语

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女性学者的贡献与影响力日益凸显,她们是时代的先锋,是知识的传播者,更是变革的推动者。让我们向这些卓越的女性学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感谢她们以智慧和勇气,为这个世界增添了无限的色彩与可能。她们的故事,是对所有追梦人的鼓舞,提醒我们:只要有梦想,有坚持,就能在人生的舞台上绽放属于自己的光芒。

吕盈供稿

CopyRight © 2024-2030 版权所有:江苏大学静湖书院 办公电话:0511-80611158 E-mail:yhsy@ujs.edu.cn